近年來,山東外事職業大學立足培養國際化、應用型人才目標,以數字化為突破口,聚焦“戰略引領、智造提質、技術賦能、產教協同”四大方向,構建“智慧管理—設備優化—模式創新—服務升級”發展體系,推動學校從傳統管理向智慧治理、從單一培養向多元發展轉型。
一、夯實數字化基建,構建智慧管理生態
學校制定教育數字化專項發展戰略,累計投入超億元建設“云網端”一體化服務體系,筑牢數字化根基。一是優化“一站式”業務辦理。創設新數據中心,打通教學、科研、管理等業務系統數據壁壘,實現全校數據實時互通,同步推進管理系統集成,將教務、學工等系統接入統一平臺,為精準教學評估提供數據支撐。二是提供“定制化”服務。積極整合校企資源,為應用外語、數智化新商科、跨境電商等專業群提供定制化云端服務,降低重復建設成本。三是擴容“虛擬化”平臺。引入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元宇宙,以及區塊鏈等新技術開發智能排課、無感考勤等應用場景,提升系統承載能力,滿足日益增長的在線學習及業務數據處理需求。目前,學校“基于無感知數據采集的數字孿生校園感知平臺”和“基于無感知數據采集的學生成長多維評價平臺”2個項目獲批省級“無感知數據采集”示范項目。
二、優化實訓設備,建設智慧教學場所
學校以“人工智能+”為導向,聚焦實訓設備智能化、場景化、實戰化升級,建設智慧教學場所。一是大力建設虛擬仿真教學中心。利用AI、VR和AR等技術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路徑和定制化學習材料,實現高度仿真實訓。全景空間智慧教室可呈現裸眼3D效果,進行遠程多客戶端互動教學,讓學生沉浸在真實工作環境中。二是積極推行校企合作。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共同制定實踐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目前,學校建有多媒體智慧教室百余間,12個現代化實驗實訓教學中心和生產性實訓基地,各類專業實驗實訓室266個,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產性實訓基地成功入選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公共實訓項目。三是著力提升師生實踐效率。注重教師培訓和學生指導,用AR和VR實訓設備體驗“學、訓、練、做”一體式教學。2024年,學校《基于AI+VR+AR的大規模教學實訓平臺建設》獲評省級數字化賦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典型案例。
三、創新教學模式,激活課堂轉型動能
學校以數字化技術為抓手,著力沉浸式、智慧式學習,推動教學模式不斷轉型。一是持續深化信息化教學。引進多元化網絡教學平臺和智慧教學工具,建設了24個虛擬仿真實訓室,54個理實一體沉浸式教室,162個標準化智慧教室,改造102個傳統教室為沉浸式教室,全部課程實現信息化教學,在線自主學習、輔導答疑、討論交流等教學活動實現常態化發展。二是縱深推進融合教學。把虛擬仿真實訓教學和線下生產現場的崗位實踐結合起來,創新產教融合、虛實融合、育訓融合、資源融合的“四融合”和“教、學、訓、賽、研、行、創”的“七鏈一體”的教學模式,學生參與實際項目的開發、制作和運營。三打造智慧教學新模式。依托在線學習平臺,動態采集課堂教學全過程數據,形成學習者畫像,實現教學評一體化,形成“外事類專業技能型人才沉浸式培養探索與實踐”等多項創新性教學成果。
四、深化數字融合,提升專業服務效能
學校依托數字化平臺,構建“需求對接—資源共享—動態調整”產教協同機制,推動專業與產業同頻共振。一是動態優化調整專業。基于行業大數據分析,對傳統專業增設數字化模塊,增設虛擬現實技術和人工智能工程技術等新興專業,對商科各專業進行數智化轉型升級。目前,學校開設67個本、專科專業,形成了文、經、工、管等多學科協調發展、11個專業群與產業鏈無縫對接的發展格局。二是技能化小班教學。以“大課堂觀”履行育人使命,積極推行小班化教學,建立多個技能工作室和“魯班工坊”,支持學生在行業中學,在項目中學,在崗位中學。三是互動化資源共享。校企共建“數字孿生”實踐平臺,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實現遠程多客戶端互動教學。目前,學校與多個地方政府及225家知名企業開展了深入的戰略合作,聯合開發課程110門、教材52種,承擔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和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